新華社烏魯木齊4月22日電(記者杜剛、王菲)4月的新疆,很多地方尚被冰雪覆蓋,也有很多地方的植物才開始抽芽吐綠。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一片草原上,楊宗宗俯下身介紹新疆野百合:“實際上它的大名叫白番紅花。只要看到它從雪堆中鉆出來發(fā)芽開花,就代表春天來了。”
楊宗宗今年40歲,他身上有很多標簽:“植物獵人”、我國第一個發(fā)現“小花鳥巢蘭”植物的人、《新疆北部野生維管植物圖鑒》的第一作者、植物分類學研究者、新疆野生動植物保護協(xié)會會員……去年,楊宗宗開始在抖音做新疆稀有野生植物的短視頻科普,又多了一個科普博主的新身份。
4月20日,楊宗宗(右)和搭檔雷一鳴一起制作植物科普短視頻。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
楊宗宗最初為人所知的標簽是“植物獵人”。“植物獵人”一詞起源于18世紀的歐洲,一些探險者上高原、下峽谷、渡險灘、涉泥地,將珍稀植物引入異域他鄉(xiāng),對珍稀植物的發(fā)現和品種馴化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來,他和朋友在帕米爾高原、天山山脈、阿爾泰山脈發(fā)現了8種新植物,包括明鐵線蓮、烏魯木齊烏頭、尼勒克翠雀花、鞏留翠雀花、哈巴河翠雀花等。這些發(fā)現成果在《植物研究》《廣西植物》等專業(yè)學術刊物發(fā)表,被學界認可。同時,他拍下了2000多種罕見植物的照片,如天山上的伊犁脬囊草、世界上最小的鳶尾花——劍鳶尾等。
每次發(fā)現新物種,要給他們起名字,收集標本、研究、發(fā)表。近些年,楊宗宗數不清磨破了多少雙鞋,蚊蟲叮咬留下的疤痕更是透露著過程之艱辛。
去年夏天,楊宗宗和既是好朋友也是好搭檔的雷一鳴在阿爾泰山脈尋找阿爾泰雪蓮。兩人手腳并用在碎石坡上爬行至海拔3000多米的冰川后,決定分頭行動。當時兩人手機都沒有信號,眼看太陽就要落山,風卻越刮越大。兩人都擔心對方從山坡上滾落下去,遇到熊……“想了很多糟糕情況,直到遇到對方心才安定下來。”那一天的尋找以失敗告終。
4月3日,楊宗宗在新疆阿勒泰地區(qū)青河縣兩河源保護區(qū)拍攝植物。(受訪者供圖)
“很多植物都在想方設法地發(fā)芽?!睏钭谧谡f,植物很脆弱,不僅受到自然災害威脅,人類活動對植物的影響同樣不容小覷。為了找一種因濫挖販賣而幾乎滅絕的阜康阿魏,楊宗宗和同伴們翻了一座又一座山,并在大片區(qū)域進行人工擴繁。
近些年,一種民間叫老鴰蒜的植物,成為很多人眼中的野菜。這讓楊宗宗很擔憂,因為鵝黃色的老鴰蒜實際上是野生的新疆郁金香,是新疆14種野生郁金香中的特有物種,在郁金香園藝品種培育中是不可多得的親本種類。以前食物緊缺的時候,人們會將其刨根食用。
楊宗宗不止一次在科普活動和短視頻中介紹,郁金香鱗莖含有秋水仙堿,有一定毒性,不宜食用,且它從一顆種子到開花至少也要4到5年。
這是楊宗宗與遲建才、馬明共同編著的《新疆北部野生維管植物圖鑒》(中)及其手稿和修改版本等(2021年10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
談起植物,楊宗宗有說不完的話,熟悉他的人都說他對植物有點“癡”。1989年,6歲的他就開始看《新疆中草藥手冊》,用零花錢購買中藥材,逛藥店;15歲那年,他作為我國第一個發(fā)現“小花鳥巢蘭”植物的人,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一等獎、首屆“長江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唯一的一等獎;33歲時,他辭掉有穩(wěn)定收入的工作,耗盡所有積蓄購買書籍和專業(yè)設備去研究植物。前前后后,他花費幾十萬元購買了千余本中文、拉丁文、俄文、英文等語種的植物相關書籍。
2021年,楊宗宗與志同道合的朋友遲建才、馬明共同編著完成《新疆北部野生維管植物圖鑒》,收錄新疆北部野生維管植物共計1602種,其中在我國僅分布于新疆的有825種,我國首次記錄的有5種,植物彩色圖片5899張。已故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植物分類學泰斗王文采曾如此評價:“這本書對認識新疆植物有重要意義。”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楊宗宗認為,每到這個節(jié)日,人們都會格外關注生態(tài)環(huán)境,其實植物需要人們經常保護。為了讓更多人參與到保護植物和愛護家園中來,他計劃在今后的短視頻中把科普植物和介紹大美新疆結合起來,讓野生植物獲得更多流量。